阿里地带|单身小贵族:父亲是个单身汉(1)……
一年前,在结婚十年之后,我离了婚,那时我36岁。随后,我携子离开了曾有过一个虽不温暖,但毕竟还是健全的家的那间屋,搬到机关的单身宿舍,重新过起单身汉的日子来。
这时,我才恍然发现,将要重新开始的单身汉生活,对我来说,已经是那么陌生。我觉得自己失去了一切,没有任何熟悉的东西可以依靠。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和我同一宿舍里,在我的身边,在我的朋友中间,竟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已为人父的单身汉。他们在家庭破裂,身陷困境之时,毅然地负起为人父者的责任,把感情投向孩子身上。当我也加入到单身汉父亲 的行列中来之后,我对他们――不,应该是对我们――有了许多新的发现。
既为人父,难为人母――双重角色的扮演者
男女相爱、结婚的原因都是相似的,夫妻反目、家庭破裂的原因,却各有各的不同。
现在,当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不幸解体的时候,为了孩子,已有更多的为人父者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亦为人母的责任来,在生活的舞台上同时扮演着亦父亦母的双重角色。
哦,真难为了这些男子汉!
在一家市属大型企业做中层领导工作的高正杰,本来有一个温馨的家。丈夫聪明能干,妻子漂亮温柔,儿子更是活泼可爱,谁都说这是超稳定结构的典型家庭。可是,三年前的一次出国潮,将他的妻子卷到大洋彼岸,丽人去兮,竟不复回。一纸”休夫”的协议书飘洋过海送到他的手的时候,他都没看第二遍,便签了字。从此,他给五岁的孩子又当爹,又当妈。每天早上五点多钟起床,先自己急匆匆地洗漱完毕,再出去排队买早点,回来叫醒孩子料理起床、穿衣、洗漱、吃饭。然后出门,带着儿子一起挤公共汽车、换乘地铁,再步行十分钟,从家里赶到单位,先送儿子去托儿所,自己再跑步上班还总迟到。晚上,相反的路线,对称的程序,再重复一遍。太阳快要落下地平线的时候,他和儿子回家路过正在收摊的菜市场,遇到人家剩下什么,就胡乱买点烂茄子、蔫黄瓜、白菜帮子、碎菜花什么的。晚上,等孩子睡了,高正杰还在给儿子洗刚换下的一堆脏衣裳。当洗衣机完成洗衣程序叫响蜂鸣器的时候,他已经疲倦地倒在沙发上睡着了。
邻居大妈看大高有时真忙得晕头转向,便过来帮他一把,还一边替他抱不平:”你不该那么痛快地跟她离。拖住她,让她当不成洋太太。”
高正杰苦笑说:”拖住她的婚姻,能拖回她的心么?连丈夫和孩子都不要了的女人,就是回来了,我能要么?”
高正杰的日子确实够苦够累。不过,那位出国的”弄潮儿”总还带不走家里的坛坛罐罐,把一套齐备的家用电器、现代生活用品都留给了他和孩子,减轻了他多少家庭劳务。而在单身宿舍住的雷仁和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才是要啥没啥。生活的酸、咸、苦、辣、涩,在他的日子里都加上了双份的调料。
那一年的冬天,很冷很冷。一个”第三者”闯入他的家。他痛痛快快地把那一对男女揍了一顿,然后义无反顾地带着儿子搬到机关的单身宿舍。没有了煤气灶,没有了锅碗瓢勺,没有了用惯了的一应生活必需品。开饭的时候,父子俩各人拿上一套碗筷,一起到单位大食堂排队。雷仁省了买菜做饭理家务的时间,都用来辅导儿子学习做作业。孩子也真为父亲争气,功课门门优秀。小学毕业时,考上了市的重点中学。
吃了一个月的食堂大锅饭,父亲瘦了一圈,儿子倒了胃口,一进食堂门,闻着食堂的饭菜味就头晕,端起饭碗就想吐。那天,儿子病了,躺在床上想吃一个煮鸡蛋,雷仁难为无火之炊,便把鸡蛋洗净了,放进开水壶,然后提到锅炉房接满开水焐着。鸡蛋焐熟了,他一边给儿子剥鸡蛋吃,一边心疼地落泪。儿子懂事地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吃煮鸡蛋了。”
雷仁抱住儿子说:”好孩子,你喜欢吃什么,爸爸都会给你做。”不等孩子病好,雷仁上街买回煤油炉和锅铲炒勺,做饭时边看菜谱边炒菜,从头学起厨子的手艺来。
学手艺哪有不付学费的?开始的日子,总不免有菜咸了、饭糊了的时候,可懂事的儿子吃起来,总说爸爸做的饭,好吃!
但是,父子感情无论怎样的亲密,单亲家庭毕竟还是一个破裂的偏心圆,它总是处在失衡状态下运行着。父亲的爱,不能够满足孩子不同层次的情感需求。有的时候,母爱是完全不能够替代的。
秦世成和妻子离婚后,身边有个十三岁的女儿晶晶。随着青春期的来临,改变着晶晶少女的身体。她那发育成熟渐渐隆起的双乳使她不知所措,越来越成为她的一种心理负担。第一次月经来临的疼痛,更使她惊慌失措,感到十分沮丧。她不再认识自己,心理负着重担,变得十分地敏感,学习心不在焉,成绩直线下降,可是心中的苦恼对父亲却羞于启齿,在家里和父亲躲躲闪闪,如同陌路人。
秦世成一次次地把女儿叫到身边,苦口婆心地给她讲了许多学习成才的道理,却总不见效。父亲为此十分焦虑,却哪里知道女儿的苦恼?直到有一天秦世成”偶尔”在卫生间的抽水马桶里发现一丝血迹,才恍然大悟,直怪自己粗心。慨叹:”女儿已长大,父亲难为母!”
当女儿放学回家,看到自己的床头放着几本有关青春期卫生的书籍时,扑 入爸爸怀里,哭了。从此,晶晶的姑姑成了家里的常客。
父亲为什么选择孩子
本世纪20年代,一些人类学家就已观察到:在许多原始文化中,父爱和母爱在强烈程度上是一样的。而在现代家庭中,一旦有了自己的孩子,父亲的爱就开始变得要比母爱强烈得多,而母爱的冲动却显得要弱。因此,父亲们可以充分表达他们的父爱。据英国《妇女》杂志在其六百万英国读者中的一项调查发现,主动照顾孩子的父亲有六分之五,为孩子阅读的占三分之二,带孩子睡觉的有四分之三。我国某地法院1988年对87对离婚夫妻的统计表明,带孩子的父亲有32个,占36.8%;1990年110对离婚夫妻,带孩子的父亲有56,占50.9%。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父亲在离异时主动选择孩子,大都是出于父爱的强烈的责任感。
知妻者,莫过于丈夫。妻子感情上哪怕是最微妙的变化,做丈夫的其实很容易察觉出来。杨真国察觉到妻子对他感情上的变化已有半年多了。半年来,妻一反过去跟他撒娇亲妮之态,而冷漠地象路人一样,连夫妻间的爱之事,也荒疏得不知一二了。更有妻与”第三者”关系从密的风言风语不时地向他耳里吹来。但是他总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他太自信了,自信自己事业上的成功足以将妻牢牢地拴在他的大树下好乘凉。他和妻结婚的时候,还是一名伙头军,是他坚持一边自学,一边文学创作,才被提了干,后来又调到一家报社当了记者,自己的作品不时地在报刊上发表。妻子从与他的结合中,已经极大地满足了她的虚荣心。他不相信她会舍去这一切既得利益,移情于那个和她一个班组当工人的比她还要小几岁的徒弟。
可是,终于有一天,似乎是上帝给了他一个暗示,安排他撞见上她和”第三者”那不堪入目的一幕,让他不再受戴”绿帽”之辱。但家庭的破裂,却是不可避免的了。
那是一个星期天,他从外地采访回来。当他用钥匙打开家门走进卧室,他看见她坐在床沿正迅速地提起退在膝下的短裤,掩住本来属于他的那块丰润的黑色三角州。”第三者”在床的另一边倒是穿好了衣服,只是慌乱中穿反了裤子。他全明白了,用不着问什么,也用不着说什么,他只给了他们一人一个耳光,却让他的手也足足痛了三天。
他和她最终还是好合好散,体面地协议离了婚。离婚时,他提出,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要,只有孩子他必须要。刚好相反,她决意不要孩子,因为同意和她结婚的”第三者”不允许她带着孩子来。因此,杨真国毅然地负起了抚养孩子的责任。他说:”都说离婚对孩子是不幸的,但是那要看离异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如果离异的一个不幸福的家庭,孩子离开的是一个不道德的母亲,那其实是不幸中的大幸。”
孩子已经遭到母亲的一次抛弃,杨真国不忍心让孩子的心灵再受到任何伤害,因此选择了孩子。这不仅仅是感情问题,更是道德问题,责任问题。不敢对孩子负责,则耻为人父!”
那么,不敢对孩子负责的母亲,耻乎?
欧阳会是高校讲师,妻子是工厂车工。当初他跟她结婚时,父母就反对,认为他和她文化修养、情趣爱好方面的差异较大,婚后缺乏共同语言会感到不幸福的。此话竟不幸言中。而欧阳会弟兄三个,又都生的是儿子,爷爷奶奶倒是想要个孙女却没能如愿。因此,欧阳会离婚时,父母反对他要孩子,主张把孩子给女方,这样,一是对儿子将来重建家庭有利,二是结婚后兴许还能生个孙女遂了他们的心愿。
可是欧阳会象结婚没听父母的话一样,离婚时又不听父母的话,坚持要自己带孩子,他对父母说:”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破裂之后,无论怎样的分离,都不能完全割裂孩子与父母双方共同的联系。离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后遗症,也许要到将来成人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并且无论好坏,他都会归结于父母的离婚的过错。”因此,他用了一段三段论的演绎推理来进一步阐述他的理论,”离婚对孩子来说,只要能继续获得充分的爱和良好的教育,他就不会变坏;他的母亲不能够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不能跟他母亲。”言下之意,孩子除了跟父亲之外,别无选择。
接着,欧阳会又讲给我一个不知从哪儿听来的故事:有一个作家打成右派后,在乡下和一个女人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平反后,作家回到城市,和他乡下的妻子离婚,儿子随母住在乡下。儿子成人后,从乡下到城里找父亲解决生活出路。父亲一时满足不了儿子的要求,儿子便迁怒于父亲,认为他的一切不幸都是父亲和母亲离婚造成的结果,他竟起了杀父的念头。最后,他问我:”如 果我的儿子不跟我,将来却学坏了,堕落了,那么我的心理上不但会有永远的负罪感,还将成为我将来生活中最大的破坏因素。如果他不让我快乐,我就永远不能够快乐。既知将来,不如当初。您说不是吗?”
这也是吃一堑,长一智。他已经有过一次”不知如今,后悔当初”的教训了,这次的选择,恐怕将来是不会再后悔的了。
陈光强所以选择孩子的理由,与杨真国、欧阳会的都不同,他又是出于另一种责任――传统道德观念意义上的为人父者的责任感。
陈光强是一家企业的工程师,三代单传,到陈光强这一代只能生一个。于是,一家人便指望着陈光强的妻子生个能传宗接代续陈家香火的种子。婚后不久,妻子怀孕,婆婆带媳妇到医院用B超一照,是个女的,不出医院,就让媳妇做人流。再怀上了,B超一照,还是女的,再流了。前后人流了四个,终于怀上了一个”带把的”,一家人从老到小都象供佛爷似的供着媳妇,待儿子生下抱到怀里,便把爱全部转移到陈家这新一代传人身上。当爷爷奶奶的几乎把孙子垄断了,从奶粉到尿布,一应用品全是舶来品,媳妇被冷落一边,连哺乳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她这才看清楚,原来陈光强娶她并不是因为爱,而是把她当成制造儿子的生育机器。儿子制造出来了,她便成了陈家的废弃物。她确实伤心透了,决心带着自己的亲骨肉离开这不属于她的家。
陈光强一家听说她要离婚,立刻慌了神。乘妻子上班之机,陈光强一家立刻将儿子转移到别处藏匿起来。他们的理由十分充足:孩子是陈家的后代陈家的根,女方带走孩子就绝了陈家的后。
从此,陈光强一家和陈妻为了争夺抚养孩子的权利,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游击战”。陈家把孩子东家藏几天,西家藏半月。孩子的母亲疯也似地在北京市满世界找儿子。眼看儿子过了上学的年龄,陈家还不敢送孩子去上学,怕公开暴露了目标。陈的前妻为了不耽误孩子上学,才不得不妥协,放弃了对儿子的监护权。但每周得让她见儿子一次。
母子别离八年,第一次见面时,母亲抱住儿子泣不成声。儿子反问母亲:”阿姨,您哭什么?”
八年了,儿子只知有其父,不知有其母。现在儿子虽然永远地归了父亲,陈家的香火总算名正言顺地有了传人。可八年藏匿生活给儿子心灵中的伤害,父亲该用怎样的爱才能弥补一二?
>>>下一页
全文共4815字节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zone.alingn.com
文章来源:阿里地带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