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带|青春小课堂:是“性解放”,还是“性泡沫”?…… – 阿里地带

阿里地带|青春小课堂:是“性解放”,还是“性泡沫”?……

  2002年10月16日,人民网发表了一篇《“性存在”研讨会今日召开,学者诠释“性存在”》的文章,文章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教授所长潘绥铭。文章说:“sexuality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革命。我们如果不得不引进它,就不得不面对一场革命。”为什么呢?文章给了几条理由,可那些理由都是些概念炒作的泡沫。让咱选几条说说。

  文章说:“性存在”,一个新词和一场革命。英语里的sexuality这个词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而我们的汉语却无法把它准确地翻译过来。但是在汉语里,不仅没有一个对应的词汇,而且从来也没有过这样的概念。

  咱的看法:把sexuality翻译成“性存在”是个错误的翻译。为啥错?看回译:“性存在”是the existence of sex,离开本意很远了。英文的sexuality由两部分组成,sex和uality。前一部分,sex表示具体是啥东西,这里表示的是男女之“性”;后一部分,-ality,表示前一部分的抽象所属;两者合起来,形成有抽象所属的名词。这种构词方法,很常见,比如:

  personality:person+ality(“人”的抽象所属,“人的本身”,“人格”)。

  reality:re+al+ity(“真”的抽象所属,“现实”,“实际”)。

  nationality:nation+ality(“国”“族”的抽象所属,“国籍”和“民族”)。

  等等。照同样方法,sexuality为“性”的抽象所属,为“性本身”、“性之性”(性性)或“性之属性”(性属)。这样翻译回去,跟英文原词本意基本一致。

  这种根据构词来做中文翻译的方法,早有了。文章说汉语里无法对付,那只能说作者汉语学习不到家、英文学习更不到家。作者对词的理解还不到家,却说“一个新词和一场革命”,那不是吹泡沫吗?

  文章说:“性”这个词,在最近几十年里,普通人所说的“性”实际上仅仅指性交。它有两大特征:第一是仅仅指身体的行动,不包括情感与心理方面的内容;第二个特征是仅指男女性交,并不包括相同性别之间的。具有这样两大特征的汉语里的“性”,恰恰是英语的sexuality这个新词所要否定的。正因如此,且不论我们把sexuality翻译成什么,只要我们逐渐明白了这个词的含义,我们就不得不跟着西方性文化的发展方向走,不得不用这个新的概念来解释我们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我们的思想观念,乃至我们的生活方式就会发生变化。

  咱的看法:这是胡说。一个人找到工作,填写表格的时候,就要说明自己的“性”,难道那是性交?难道作者填写个人履历的时候,是在做性交吗?见了“性”字,作者自己脑袋里就胡思乱想,却说大伙都是如此。吹泡沫了。

  英语的sexuality不过是把“SEX”抽象化而已,是中性的,它既不特指男性、也不特指女性;它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关于男女性的任何东西,跟personality的用法并不特指什么人、也不肯定或否定人本身或人格的任何东西,是一样的。

  这样一看,作者搞“性泡沫”就很明显了。比如,作者说,今后运用sexuality的概念,男女跳交谊舞的舆论导向和道德准则会被弄得一塌糊涂,用sexuality为判断标准的性的和谐美满对中国人来说就真的是太奢侈了,等等,那不是自己脑袋里胡思乱想、就是把抽象词汇作具体否定肯定的夸张理解了,都是在吹泡沫。

  至于说“我们不得不跟着西方性文化的发展方向走”,那是鼓吹照搬了。男女性,东方西方,凡人都有;但要说“文化”,那就是各式各样了,也就是古语所说:“性相近,习相远”。比如,作者鼓吹“性革命”和“性解放”,而美国等西方国家,1960和1970有“性解放”浪潮,现在的“性文化”是趋向保守。要跟西方性文化走?那就不要鼓吹“性革命”和“性解放”、应该鼓吹“性保守”了。

  文章最后一段说:最根本的是,我们信奉了几千年的中国基本性哲学,在sexuality中这个概念面前也注定有土崩瓦解的。例如,借着艾滋病的“虎威”,有的人大讲“无性最安全”。如果这里的“性”仍然仅仅指性交,那么还有人能做到。如果是sexuality,提倡者自己也不可能没有的。再如,仅仅指性交的“性专一”能够做到,但是sexuality能“专一”吗?又何必要“专一”?推而广之,我们所有那些前面加上一个“性”字的词汇和概念,都不得不重新解释一下了。“性道德”难道也应该包括如何遗精、如何做性梦的行为准则吗?“性压抑”究竟压抑了什么?“性教育”又该教育些什么?“性生活”还仅仅是床上事吗?总之,sexuality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革命。我们如果不得不引进它,就不得不面对一场革命。因此,问题不仅仅是“性是什么?”,而且是“您站在哪一边?”

  咱的看法:没想到,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代倾向,作者是如此不了解。

  早在周朝和《素问》的时代,中国的性学说就不是作者说的“仅仅指性交”,而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比如保健养身,中国古代就有移精变气、动血化神的学说和方法,那可以用来通过性交保健,也可以用来通过非性交保健。

  在遗精和做性梦方面,中国古代保健医疗是从男“精”、女“血”和“养气”的方面来说的,从来没有规定什么“行为准则”。在《红楼梦》里,有贾宝玉的“神游太虚境”和“初试云雨情”,有“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让贾瑞遗精至死,曹雪芹从文学角度说明了人的“性”、“欲”、“情”和“生死”的相生相克的关系,用这些关系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并没有展示遗精和做性梦现象本身有什么“行为准则”。把遗精和做性梦现象和“性道德”与“行为准则”联系起来、称之为“几千年的中国基本性哲学”的一个问题,那是作者自己杜撰出来的问题。

  男可遗精至死、女可失血丧生,如何防止?在中国古代性学说里早有说明:精坏神去,奢欲无穷之故也。为了满足性欲性情、同时又保证健康,中国古代发明了“七损八益”等许多男养精、女养血的学说和方法,其中包括性交、也包括非性交。中国古代的性学说,不但没有象作者说的那样“土崩瓦解”,反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受欢迎,有关书籍,在许多书店里陈列出售,行情多年不衰。

  说到“性压抑”,在中国很少发生。感到性压抑,是个人的性成熟过程或个人生活中某段时间的现象。作为整个社会来说,中国基本没有“性压抑”,不然,那十三亿人口是从哪里来的?咱看,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这几个:

  一是“性歧视”。中国长期有歧视女性的文化因素,所谓男女授受不亲和忠贞等等,主要是限制女性的。如何尊重女性的性欲和性情,才是一个主要课题。在大中学校,对男女学生交往有些限制,那些限制是否对头,不是“性压抑”,而是对青少年性成熟时期出现的各种行为和现象的引导和管理是否妥善的问题。即便把那些限制看作“性压抑”,那也是非常有限的,就整个社会来说,主要问题还不是“性压抑”,而是如何防止性歧视。

  二是性生活方式的选择。这些年来,女性越来越独立,经济独立、思维独立、社会活动独立,当然,性方面也开始独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同居和独身现象。尽管同居和独身现象主要发生在大城市,而且主要发生在中青年当中的一部分人,但它对社会观念的影响却很大。长期以来,对男性搞同居和选择独身,社会上基本没有特别强烈的看法,而对女性则有许许多多的贬褒议论,使女性承受了社会生活变化的最大压力。如何以开放而平和的心态看待女性在性方面的生活方式选择?如何尊重她们的选择?这才是个主要课题。

  “性解放”,解放什么?不少媒体鼓吹的是纵欲,而不是生活选择的平等权力。在需要做广告的时候,他们把女性裸体当作热点新闻大肆报道,把骚扰公共次序的裸体行为作为“行为艺术”、“后现代”和“前卫”艺术到处鼓吹;不需要做广告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就对女性设置种种限制,甚至过了35岁的女性找工作和换工作都很困难,更不消说对女性的家庭暴力仍然存在了。咱看,与其说这些搞法是“性革命”或“性解放”,还不如叫作“性泡沫”。裸体艺术,早在两千年前的东方和西方就有了,那是什么“后现代”?纯属“性泡沫”的概念炒作。

  三是性生活的保健知识。性教育已经开始普及,但那主要还是性成熟时期的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对成熟以后如何最大享受性生活的同时保障身心健康方面的知识普及教育,则还有许多不必要的禁忌。例如,中国传统医疗保健中有“房中术”,在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始终是开放知识;在过去一段时间,这类知识的不少书籍被列为“黄色”书籍而禁忌了。要“性解放”,就需要对性保健方面的传统知识做科学评价,该开放的、就开放。

  作者是个搞社会学的。现代社会学的鼻祖之一,是世界著名的中国学者费孝通。费孝通和他的同行们,对社会学做出的一个突出贡献、或者说是现代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社会调查,是深入农村、工厂、居民社区等等做具体的社会调查,根据调查做统计分析,而不是做概念炒作。对性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做切实可靠的社会调查,提出分析和结论,帮助社会大众对男女性保持开放的、平和的和健康的心态,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好相关问题、活得更开心。

  作为社会学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作者不是提倡调查研究,而是鼓吹概念炒作。如前所说,“性本身”(sexuality)这个词是中性的抽象名词,它无褒无贬,既没有提倡革命、也没有提倡不革命或反革命。可是,作者却说:“sexuality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革命。我们如果不得不引进它,就不得不面对一场革命。因此,问题不仅仅是‘性是什么?’,而且是‘您站在哪一边?’”

  中国人不知道“性”是什么、要引进西方词汇才知道什么是“性”吗?那是纯属搞笑的说法。要引进一个西方的词在中国搞“性革命”?那是“性泡沫”的概念炒作。“站在哪一边”?请作者问问自己吧:你是男的、还是女的?是男是女有什么革命或反革命之分吗?(网友:直言了)

  (实际上,潘绥铭教授是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的,例如他的《存在与荒谬》一书(点此阅读)就是潘教授亲身调查第一手材料后撰写的关于中国性产业的精彩之作。只是目前对Sexuality还欠缺一个公认的翻译吧)

全文共4226字节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zone.alingn.com
文章来源:阿里地带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