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带|单身小贵族:父亲是个单身汉(2)……
割不断的亲子情结
社会学家认为,离婚是以其他方式继续的婚姻,它是用敌对关系取代了情爱关系。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五、六十年代的人生育孩子,只要能养活就行,现在的人育生孩子,要养好才行;过去能养活几个生几个,多多益善,现在只生一个好,要提高后代质量。当独生子女家庭不幸解体的时候,家庭唯一的宠儿不管跟了哪一方,与另一方的关系都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亲子情结。在这一点,单身汉的父亲对前妻又表现出十二分的宽容。
当前妻移情他人的时候,郝玉明非常理智地和她离了婚,把儿子托付给自己的父母照管,自己住进了单位的集体宿舍。
尽管夫妻感情破裂了,但母子之间仍一往情深。离婚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孩子的母亲思子心切,买了许多孩子喜欢吃的食品,到前公婆家看孩子。
可是,郝玉明的父母却对前儿媳造成儿子家庭破裂耿耿于怀。见她上门,老人堵在门口说什么也不让她见。孙子被爷爷奶奶锁在屋里哭叫妈妈,妈妈在门外伤心地直掉眼泪。最后放下东西哭着回去了。这样地碰了几回壁后,她不得不找到郝玉明,恳求他给他父母说说情,让她见见儿子。哪怕只见一面不说话也行。
郝玉明听了没有片刻犹豫,立刻跟前妻回他父母家,不仅让她们母子见了面,还让她单独带孩子出去玩了半天。分手时,母子紧紧抱在一起,又哭了。走之前,前妻直向她的前夫道谢。
前妻走后,父母愤愤不平地责怪儿子心肠太软,既然已经离了婚,一切就该了结了,还让她看儿子,牵牵挂挂的干什么?郝玉明耐心地说服父母:”不让她见儿子,看起来好象对她是一个报复。但是,最先受伤害的却是孩子。大人对痛苦的心理承受能力无论如何都要比孩子强,我们还是要为孩子想想。”
的确应该为孩子想想。离婚的双方毕竟都各有所求,各得其所,只有孩子是真正的被抛弃者。父母离婚时,孩子痛苦地面临着在父母之间的两难选择。无论他跟父母其谁,他都只有所失而无所得。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自爱和爱他人的能力、自我认同的心理结构以及今后对两性反应方式,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因此,离婚后,让孩子与父母同时保持一种比较密切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和发育是至关重要的。何况从这种联系中受益的,还不仅仅是孩子。
张辉和前妻离婚时,协议书上就写得明明白白,每周一至六,孩子归张辉抚养教育,周日和节假日,孩子可以跟母亲一起过。于是,懂事的女儿就这么每周在父亲和母亲之间周旋着。今天传个话,明天递个信,常常借口给母亲打电话,也有意让父亲和母亲通通话,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有次,电影院放映一部爱情影片,女儿买了电影票,撒娇地要爸爸陪她看电影。爸爸答应后,她留下一张票,说声她有事,先走一步,电影院见。电影开映前,张辉赶到电影院对号入座后,才看清陪他一起看电影的并不是女儿,而是他的前妻。
就这样,离婚不到两年时间,女儿的小聪明,竟然把破裂了的家庭给修复得破镜重圆了。张辉和前妻复婚的那天,夫妻俩把女儿请到中间做他们的”证婚人”。女儿得意地说:”你们要是再分开过,我还给你们当通讯员。”
哦,但愿再也别演出这样的悲喜剧!
王纲离婚后,对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却采取了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从离婚的第一天起,他便不停止地给十岁的儿子灌输母亲的坏话,说得她一文不值。可是,儿子从小在母亲的怀抱里感受到的温暖、安全、宁静和祥和的感觉,并没有随着父母离婚而消失,反而促其产生更为强烈的俄浦底斯神话效应–儿子的本能的恋母情结。父亲对母亲的攻击,只能使孩子产生更多的疑惑,引起孩子对母亲的同情和对父亲的仇视。儿子悄悄地在家里搜集到母亲用过的一只发卡、半瓶面奶和一张母子照片珍藏起来,独自一人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嗅一嗅,和照片上的妈妈说上几句心里话。上中学后,他读了大量的赞美母亲的文学作品,心里对母亲的思念越来越强烈。终于,在他第七次观看台湾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之后,没有回家,一个人从市里跑到郊县找他妈妈,再也不回爸爸家去了。
离婚后,企图完全占有孩子的,最终却失去了孩子。
寻找失去的爱
有人说,中年丧妻,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中年失妻,其实是一种更大的不幸。因为前者,痛苦一时,只有不可抗拒的遗憾;而后者,痛苦了半生,更多了一种无尽的悔恨。尽管主动离婚的一方认为离婚的理由完全是充分的、正当的,有时仍然会产生一种被遗弃感和失败感。事实上,离异的双方都不是胜者。而我们的文化却是崇尚成功的文化,爱情,常常将失败者遗忘。
冉建离婚后,住进了工厂的单身职工宿舍。同一幢楼里就住着许多个大龄女青年,他的到来,引起她们的注意。他高高的个头,魁悟的身材,浑身透着一种男子汉的成熟,他几乎立刻成为这些大龄姑娘们追逐的对象。可是,当他十岁的儿子再也不愿跟就要重做新娘的母亲过,搬到父亲的宿舍里之后,那些追逐他的姑娘们立刻销声匿迹了。
大姑娘们想的是,这么多年左挑右选,也没选上合适的。找来找去,如今却找了个带孩子的,进门就当妈妈,岂不让人笑话!她们总是以别人的评价来修正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活法,真累!可她们习惯如此,那也没法。
冉建想的和她们不一样,他说,世界上,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一进门,就得到这么大一个儿子,省了多少开销多少累,真是一箭双雕,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啊!
现代人的婚姻家庭观念已经有了很多反传统的色彩。如今年轻的一代已不象老一辈那样,几乎一生都是在为子女活着。他们现在更相信孩子的路只 能靠孩子自己去走,父母包不下来,也管不了那么多。于是,他们开始要认认真真地为自己活着,活得轻松一些、愉快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和父亲本来是一前一后同行的车,各有各的轨道,孩子怎么会成为单身父亲重建家庭的障碍呢?
于是,冉建摆出一副岸边垂钓的姿态,继续等待愿者上钩来。他说:”我宁可下半辈子打光棍,也不能为了自己委屈了孩子。”
高成林离婚后,身边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儿婕婕。由于他颇有才气,人也长得帅,身边倒不乏追求者。可是,他却总是把对方对孩子的态度,放在重建家庭时首要的一个因素来考虑。
一次,他参加电视台举办的《今晚我们相识》联谊会,他一表人才,引起不少女性的注意。每每有大胆的女子主动上前问他择偶要什么条件时,他总是开诚布公地先说出自己的条件:”我42岁,离异,带一个14岁的女儿。请您考虑。”
就这么几句话,许多人竟吓得再不敢言语就走了。他不但毫不沮丧,反而得意地象个打了胜仗的将军。后来再参加类似的活动,他索性带了女儿婕婕一起来给爸爸当参谋。他的理由是:”重建一个家,已经不是我和未来家庭新成员两个人之间的事了,而要加上婕婕是三个人之间的事,怎么能不要女儿也参与呢?”
当他决定成家时,征求女儿的意见:”你说,哪个阿姨最好,我就和哪个阿姨结婚。”
婕婕说:”我看还是妈妈最好,你能和妈妈结婚吗?”
高成林哑口无言。女儿又说:”和谁结婚,是你自己的事,你觉得谁对你好,你就和谁结婚,我没意见。”
最终,高成林还是选择了一个和婕婕最要好的女性,重建了一个温暖的家。
但是,更多的单身的父亲在重建家庭的选择中,却不能从容地和对方作对等的公平的选择。往往在他们连对方的情况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对方就已经对他们和他们的孩子作了第一次选择–见,不是不见?见面之后仍然是孩子问题,使他们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总也摆脱不了一种自卑心理。一说到孩子,似乎他们就理亏,就低人一等,就总是可怜兮兮地等待着对方的宽容和接受。但是,一旦对方对孩子问题要有半点非议时,他们又立刻象头被激怒的雄狮,护卫着自己的幼狮,毫不妥协,绝不后退一步。
这其实是他们在用一种强烈的自尊来掩饰自己强烈的自卑。
曾在延安插队的知青成明辉和妻有断不清的家庭纠纷,双方都感到十分苦恼。当他们决定分手的时候,妻郑重其事地对他说:”我知道,你能干,有前途,按政策,你回北京,把孩子也带走吧。不是我不要,这样对孩子好。”
在孩子问题上,他和她头一次没有意见分歧。成明辉离婚后,很快办理了知青返京的一切调转手续,带着孩子回到北京的父母身边。
虽说远离了过去的烦恼,他却也远离了老朋友,远离了原来的社交圈子,来到对他来说已经十分陌生了的城市。新的单位人生地不熟,社交面很窄。同事、朋友给他介绍了几个女朋友,都因为他有一个7岁的儿子而拒绝了。
每一次被人拒绝,对他和孩子来说,都是一次心灵上的伤害。他后来索性一概拒绝朋友们的介绍,一心一意扑在工作和事业上。他成功了,在单位连连提拔重用,科技发明频频获奖。”男子汉患无立不患无妻”。当他名誉、地位双丰收的时候,爱情也接踵而至。可是,他从这爱情的果实里尝到的不仅仅是甜蜜,还有一种别样的苦涩。
每一个家庭的解体,便会多一个单亲结构的家庭。窃以为,以父子构成单亲家庭中的男子汉成熟、正直、善良、能干,毅志刚强又柔情似水,爱孩子、爱家庭、爱生活,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却又很孤独,情感脆弱,渴望温情和爱意。那些过于挑剔的女性们,能说对他们已经很了解了吗?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本文已将例中人的真实姓名隐去。但是,似乎每个做父亲的单身汉,多少都可以从他们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如今,在独身者群体中,在离婚者中,越来越多的做父亲的单身汉们,正在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困境、他们的责任、他们的孩子、他们的爱情等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家庭、婚姻、伦理、道德问题,也正在成为社会学、人类学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如果社会能给他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爱意,我想,那些个只有父亲和孩子的两个人的世界,一定会重新变得美好起来。(风儿)
全文共4020字节
————生活小常识|
生活小窍门|
健康小常识|
生活小妙招
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zone.alingn.com
文章来源:阿里地带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