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带|青春小笔记:文学应对爱情失败负责……
文学应对爱情失败负责
没有功利色彩的爱情,在今天是不是美丽的童话?
有人问:在“青春热线”电话中,来话者咨询最多的问题是什么?答案是“爱情”。
既然爱情是青年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就不敢等闲视之。
严格说来,人类任何有意识的能动行为都是有功利色彩的,无论这种功利的指向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选择一个恋爱对象,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性格,选择一种背景,选择一种新的人生状态。如果我们坚信“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我们就必须相信爱情并不单纯,我们即便摆脱了选择爱情时的功利眼光,我们却始终摆脱不了爱情的功利内容。
然而,汗牛充栋、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却在我们的青少年中塑造了这样一种爱情期待:爱情可以是跨阶级、跨门第、跨时空的一种存在,可以是跨越一切世俗、超越一切功利的“人间童话”。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了爱情的标本,成了一种极富煽动性的爱情感召。
毋庸置疑,从总体而言,文学对于现实爱情是一种正向的、有益的鼓舞和推动。文学寄托了人类美好、纯粹的追求,它所塑造的爱情理想主义情怀也提升着人类现实爱情的质量。然而,文学毕竟是“高于现实”的理想化的诉求。当人们按照爱情经典模式,怀着“冬雷阵阵、夏雨雪、乃敢与君别”的爱情豪迈,去寻找“缘已注定”的自己的“另一半”时,他们遇到了因文学和现实纠缠不清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一方面,他们以爱情理想为动力坚持要把“爱情进行到底”,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周边人都以世俗为由对他们的爱情提出挑战。于是,代表着纯粹爱情理想立场的文学和代表着浓重功利主义立场的世俗的双重力量制造了爱情的痛苦。
“早恋”是其中之一。随着身心的发育,许多孩子萌生了情感冲动。这种美好的情感本应得到正确的引导,然而我们却不能够。文学作品成为他们演习爱情的惟一“教材”。他们以文学为发动并以文学为媒介追求着文学上所描述的爱情。他们抄爱情诗、写爱情诗、递有很强文学色彩的情书,学习某某主人公的某某英雄救美的壮举。这种“早恋”尽管美好,却因为远离现实而失去了根基。大学时代的爱情同样有着类似的境况,“恋爱中人”谈理想、谈爱情、谈文学,却惟独不去想未来,不去想现实。于是,当毕业分配等现实问题日益显示出强大的世俗力量的时候,他们被迫放弃了爱情经典,回归生活的真实。
文学没有错,也不是说中国人就没有资格去追求美好的爱情。错在我们没有一个享用文学爱情经典的教育背景。在我们整个的教育程序中,我们的孩子尽管不缺少经典爱情故事的涵养,却缺少真实爱情的启蒙。我们一向避讳同孩子谈“性”、谈爱情,对此类问题避之不及。甭说中学,就是大学时期也没有人敢于正面引导。只讲什么“不提倡”之类的政策,态度已是十分暧昧,引导和教育就更鲜有涉及。就这样,爱情文学成为学生生发爱情观点、指导爱情行为的惟一文化和精神资源,也成为酿造爱情苦酒的配料。
其实,现实的爱情与文学经典中的爱情是很不相同的。两个成熟个体间的相互吸引是爱情的基础。然而这种吸引不是来自所谓的“缘分天定”,也不是来自他们最初的“好感”,而是来自人们现实的选择能力和彼此承担的能力。而所有这些能力都不是文学所能教会的,必须在现实中培养。如果人们能从爱情的想象中走到现实中来,并且还尽可能地保留一份诗意,那是最理想的了。
童话应该找它应在的位置。
全文共1403字节
————生活小常识|
生活小窍门|
健康小常识|
生活小妙招
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zone.alingn.com
文章来源:阿里地带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