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带|数据小调查:二十世纪中国的男女关系…… – 阿里地带

阿里地带|数据小调查:二十世纪中国的男女关系……

二十世纪中国的男女关系

  过去的一百年间,中国的男女两性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一百年间,至少发生过三次大的“否定”。

  第一次否定发生在本世纪初,与西方女权运动的兴起同步,中国的一批先锋分子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目标就是否定中国传统社会的男权观念。这个口号一喊就是半个世纪――――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一直到“文革”末期。在这50年间,废缠足,兴女学,反对包办买卖婚姻,妇女进入劳动大军,甚至在“分配名额”的保障措施之下,获得了国家立法机构中20%的席位,这次对传统的否定是相当激烈、相当彻底的,并在文革中达到了巅峰状态。

  第二次否定出现于改革开放的80年代。也许是出于对“革命口号”的厌倦,也许是出于对抹杀性别差异的反感,传媒上开始大量充斥强化性别特征的言论。有强调女人要美丽的;有强调女人要温柔的;有主张女人回归家庭的;有重新“发现”了女人最重要的特征是母性的。社会希望将性别差异重新强化,使女人“更像女人”,使男人“更像男人”。

  我国从50年代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生产活动以来,“男女不分”成为时尚,它既是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的挑战,也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挑战。这一时尚在“文革”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那时,女人不仅要掩饰自己的女性特征,而且对于想表现出女性特征的意识感到羞惭,觉得那是一种过时的落后的东西。80年代以来,在否定“文革”中女人“男性化”的过程中,又有人矫枉过正,表述了大量本质主义的思想,将男性同“文化”联系在一起,将女性同“自然”联系在一起。这种本质主义的性别观念深入到社会意识中,有时甚至以科学知识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人们在分析男女两性特质上的差异时相信:女性逻辑思维不如男性,女性天生具有母性;女性重感情,男性重理性等等。人们以为这是一个先验的事实,其实此类论断存在着大量的疑点。

  第三次否定发生在90年代。这就是后现代思潮对传统和现代这两种观念更为强劲的否定。它的主要论点在于,否定把两性及其特征截然两分的做法,不赞成把女性特征绝对地归纳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把男性特征归纳为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的、独立的、理智型的、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辩的。这种观点强调男女这两种性别特征的非自然化和非稳定化,认为每个男性个体和每个女性个体都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它要做的不是把这个男女对立的二元结构从男尊女卑颠倒成女尊男卑,也不是仅仅追求男女平等,而是彻底把这个结构推翻,建造一个两性特质的多元的、包含一系列间色的色谱体系。这种观点使我们跳出以往的一切论争,并且为我们理解性别问题开启了一个新天地。(南方日报)

全文共1158字节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zone.alingn.com
文章来源:阿里地带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