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带|诱惑小意境:偷窥无罪?!…… – 阿里地带

阿里地带|诱惑小意境:偷窥无罪?!……

  “偷窥无罪”是由香港人拍摄影射“璩美凤事件”的电影名字,可是观后的感觉,它就像一部公然满足导演、演员、观众三重偷窥欲望的准三级片 。

  偷窥,是有传统的,“听房”就是一个证据。新婚的夫妇,在行罢一切仪式后,就送进洞房,去度那一刻千金的春宵。不过对于参加喜宴的人来说,酒足饭饱后最大的娱乐项目就是聚集在新房窗户下听。听什么,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由此蔓延开来的“听墙根”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无非听到人家的私事,然后传播开来。至于偷看,还要追溯到更远。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就是由偷窥而引起的故事。记得小学学这篇课文时,一个男同学对老师说:“牛郎耍流氓,偷看女人洗澡!”老师说他思想乖张,现在想起来,我的同学就像《皇帝的新衣》里的小孩,一针见血。

  “听房”变成习俗,“听墙根”也被默许,就连“看女人洗澡”的牛郎也因为打上反封建和追求爱情自由的烙印而名垂千古,可见咱们的老祖宗对“偷窥”一事毕竟宽容。不仅宽容,楚国一个叫宋玉的家伙还因为发现被美得恰到好处的邻家之子偷窥了三年,从而有了向楚王标榜自己坐怀不乱的资本。和《红楼梦》有着相同地位的《金瓶梅》也写了一些偷窥人家云雨之事的和尚丫鬟,但作者并不认为这是上升到犯罪的丑恶行径,相反还有种男女之事,你做得,我为何看不得的坦然。

  中国民风淳朴,老百姓一向单纯,住在坦坦荡荡的四合院里,头次见面就可以谈老婆孩子和收入,没有什么隐不隐私的概念,真把隐私当回事,还得起源于几年前一本叫做《绝对隐私》的书。

  都是隐私惹的祸

  安顿说她的《绝对隐私》采取了“口述实录”的形式,即采访对象是在“真空”也就是“剥光”的状态下,袒露自己的心扉。这本书一出版立刻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一时间争看“隐私”成为流行,人们恍然大悟,原来人家门里面的事叫“隐私”,原来看别人的隐私能有如此大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原来“隐私”这玩意儿居然这么值钱。什么事一旦开掘出商业价值,就会发展成燎原之势,随后而来的《绝对私情》、《绝对秘密》等一系列有关隐私的书风行一时,全民性的偷窥开始了。

  如果说“隐私”系列以及新新人类创作的“私小说”版本是文字的“偷窥”,那么男女速配之类的节目就是声色俱佳更为具体的偷窥。聚光灯下,一群男男女女,公开大相亲,大家可以畅谈过去的情事,也可就性、爱等床笫话题展开热烈地讨论,甚至连自己心理生理上的缺点都能暴露,过去不愿与外人道或不能与外人道的隐私全部拿到桌面上,收视率上去了,新的偷窥热潮开始了。

  说实话,拿隐私卖钱,电影人早就走在前面,饮食男女是人生四欲,前两者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惟有性爱一直秘而不宣,因此看别人吃饭没意思,看别人做爱就太有乐趣了,脱衣上床于是成为电影最大的卖点。

  不过现实的情况是,生活越来越像电影,而电影又越来越像生活,有着无数性元素的偷窥电影加起来,也不及璩美凤的性爱光碟来得真实动人。

  现在流行偷窥

  璩美凤,一个在台湾政坛有点名气的女人,因为与有妇之夫幽会的过程被政敌偷拍并公布于众,从而引起轰动。尽管后来她又出了一本书,广告词是“见过我身体的人,请阅读我的心。”,但可想而知卖得不如幽会光碟好,一是心哪有身体好看,再就是,自己说出来的话,真假暂且不论,先就失去了偷窥的主动性、生动性和刺激性,还有什么意思!璩美凤事件是偷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与它相比,以往那些偷窥的手段全部相形见绌。她的事件让偷窥者梦寐以求多少年的“隐身衣”终于成为现实。

  黑暗中的眼睛

  旺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刺激感,使针孔摄像头很快成为当今炙手可热的商品。璩美凤事件还没有平息,广州和西安等地的电子市场就发现了大量的微型摄像头,它们可以轻易地与电视或监视器连接,还可以连到电脑上。微型摄像头的款式多达有十几种,从几厘米到一毫米不等,藏在隐秘处,很难发现。别看它们小,可是镜头的分辨率却很高,可以清楚地接收到周围1公里甚至更远地方的信号,包括色彩和声音。微型摄像头的定价也十分“合理”,100~400元就可以买一个普通的,贵的也不过几千块钱,买主不用出示任何证件或证明就可随意买到。据卖主反映,以前买这些东西的,多是超市或大型企业公司,现在私人购买的情况越来越多了,而且多以青年和学生为主。至于买来做什么,没有人过问。远的不说,青岛的中山路,不长的一条街,就经常可以看到卖窃听器的小贩,他们默默地蹲在街道上,一幅姜太公钓鱼的模样。虽然城管和公安也进行过几次清理,可是每次清理完不久,他们便如原上草一般,又复生了,可见生意不错。

  高科技的成果为偷窥行为带来前所未有的飞跃,好事之人的眼光已经不限于私人寓所了,而是投向女浴室、女厕所、女更衣室等更广阔的天地,通过针孔镜头,这些最私密的角落,最私密的行为全部呈现于众目睽睽之下。更有甚者,还建立了偷窥网站,堂而皇之地刊登偷窥得来的种种镜头,供人品头论足,在变态的瞳孔里,人体和欲望的商业价值被利用到极至。

  偷窥工具的泛滥,直接导致了人们的私生活不再有保密性。

  青岛天帝山庄一位姓王的先生发现对面楼里有个男青年隐蔽着用望远镜偷窥了他三年,报警后,警察却因为王先生无法提供证据而不了了之,律师给他出主意说,在自家窗口趁偷窥者不注意,将他的行为拍下来,以此为据控告对方,拿偷拍对付偷窥,也算以毒攻毒吧。

  用望远镜还是隔岸观火式的初级阶段,山西太原某公司职工杜某,偶然发现卧室暖气片后的墙上有个小洞,该洞直通邻居家,洞内藏有监视器和微型话筒,监视器的镜头正对着杜某夫妇的床。更令人尴尬的是,成都徐女士在给16岁儿子收拾房间时,发现一盘录像带,其内容正是自己和丈夫在卧室里的一举一动。甚至连酒店都要赶此潮流,哈尔滨一家叫“希曼国际商务酒店”的,竟然在房间里安装了针孔摄像头,镜头直对房间里的双人床。至于把摄像头安装到人家窗户上,或者为了偷窥邻居而从楼上摔下来的事情都已经稀松平常了。

  针孔摄像头制造的紧张还没有消除,据说索尼公司已经开发出了一款穿着衣服也能拍出裸照效果的照相机,此事不知真假,但着实让大街小巷的美女恐慌。

  就连人们认为最安全的E-mail也被专业人士看作明信片――一个人可以通过它接收到信息,但并不知道它在来的路上是否被别人读过或者更糟。对专业人士来说,一个“永久删除”的邮件总能被他们挖出来。

  这让人想起一部名叫《全民公敌》的电影,电影向美国人揭示了美国政府庞大的监视和窃听系统,无可遁形的恐惧撑满银幕,据说很多美国人看了电影后回家都不敢开着灯做爱了。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满大街泛滥的偷窥工具让我们就像动物那样一览无余,那究竟是科技的进步还是道德的沦丧?

  偷窥是快乐的

  电影《杜鲁门秀》(英文名《Trueman show》)中,那位设置杜鲁门一生的导演有一段独白,他说:“我们越来越厌烦观看那些演员们矫揉造作的煽情,我们也已经厌倦了那些被特技技术制造出来耸人听闻的效果,虽然杜鲁门生活的环境是如此虚假(布景),但是他自己却是真实的,没有剧本、没有提示卡,不是莎士比亚的戏剧,而是完全自然而然的,是那个生活本身。”他的话从某种意义上道出了窥探别人的隐私的乐趣所在。

  其实“Trueman show”并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国外有很多这样的电视节目。他们故意弄一些恶作剧,然后把别人被捉弄的样子偷拍下来,博人一笑。或者把一群陌生的男男女女放在孤岛上,24小时直播他们的行动,比较有名的是CBS电视台制作的《幸存者》、美国福克斯电视网的《诱惑岛》,前者还被《时代》周刊评为2000年最佳电视节目之首。参加这类节目的获胜者,可以获得巨额奖金,而大众则可冠冕堂皇地观看并评价别人的私生活。

  国内也有类似情况。今年,厦门商城为吸引更多的顾客,就利用过“真人秀”,他们在商场内建造了一个29平方米的全透明无遮拦的玻璃屋,从400多报名者中筛出6男6女,参赛者将于9月30日入住这里,并一直坚持到10月7日,他们饮食起居全部在此,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就是写字板。坚持到七天的挑战者可获得高额奖金和奖品。主办者对这个活动起了一个非常动听的名字“透明心情、美丽人生” 。当然参赛人员还保留了一点隐私权,洗澡桶和厕所周围都有严密的遮光布。看来真人秀在中国还属于保守的初级阶段,倒是各种级别的接吻大赛,把两个人的事变成大家的事,挑逗起报名者和观看者疯狂的热情,直至参赛者吻到体力不支而昏倒在地。偷窥狂和被偷窥狂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空虚、无聊和低级趣味在一个美妙甚至高尚的名目下,肆意狂欢。

  不被观察者发觉的观察可以带来无法言喻的刺激和快感,偷窥者是隐秘,被看者是公开的;偷窥者是安全的,被看者是危险的;偷窥者是主动的,被看者是被动的,这一切都让偷窥者产生拥有权利的优越感,控制别人的成就感。所以公司和学校安装监视器,是监督员工和学生,但是如果在领导的办公室里也安装监视器,权利的优越感也就瓦解了。其次俯视的偷窥是神观察众生的方式,它让偷窥者产生了僭越的快感。电影《偷窥》中,公寓大厦的主人洛纪,在每一套房间、卧室、客厅、卫生间都安装了摄像头。他坐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对数十个荧光屏,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每一个房间内发生的事件。此时的洛纪感觉就是被偷窥者的“上帝”。这都是偷窥吸引人的所在。

  偷窥的乐趣只有一个人咀嚼,很快就会乏味,只有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知晓并且谈论,才会有生命力和成就感。所以璩美凤的光碟一定要送给杂志社,明星的私生活也一定要曝光。在制造偷窥乐趣的方面,媒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把探头伸到常人所不能及的地方,想尽一切办法挖掘出名人不为人知的事,然后传播得沸沸扬扬,既满足了大众无聊的好奇心,也填饱了自己的钱包。“戴安娜之死”、“高枫事件”、“陈宝莲事件”都是有预谋的集体参与的偷窥,大众和狗仔队一起把探头对准死者,然后津津乐道,这时生命的尊严已经不重要了。

  独窥乐,与人窥乐,孰乐?不若与人也。在一个批量生产偷窥文化的社会里,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流行语会变成“今天,你偷窥了吗?”

  偷窥与被偷窥

  反思一下,你是否有过如下行为:

  故意走过同事的身边,目的是为了看清他在做什么;

  竖起耳朵听隔壁人说话;

  打听别人的工作、收入、家庭生活状况;

  在窗户里向外张望;

  翻看他人或孩子的书包、日记

  …………

  如果有,说明你已经涉嫌偷窥了,当然你可以辩驳说这么做并非出自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想知道而已。所以心理学家说,偷窥源自人类天生的好奇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欲望。人们总是在试图保护自己隐私的同时,竭力窥探别人。就像挤车,没上去时,一心往上挤,上去后,则希望车门赶快关闭。偷窥心理固然正常,但必须有个“度”的限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郑日昌说:“窥私在文明社会中,涉及一个适度问题。作为理性的人,应该把窥私欲控制在适当的尺度之下,即以不能侵犯他人隐私为标准。如果超过此标准,在心理学层面上讲,就可以称为‘好奇心过盛’,或是‘好奇心失控’,再进一步,就是‘好奇心变态’。”但人心是复杂的,所以偷窥也是复杂的,并不是所有的偷窥都是恶意的、阴暗的;同样,也不是所有被偷窥者都是愤怒的、受伤害的。

  卞之琳的偷窥就很美丽,“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马小军的偷窥是萌动的青春,他的望远镜和目光追随着米兰,寻找成长的证据;《美国丽人》中的偷窥对孤独封闭的少年来说是他抚慰心灵寻找自我的唯一方式,而少女也在偷窥的眼光中找到了关爱和自己的价值,在冰冷疏离的成人世界里,他们用目光交流着彼此的渴望、关怀和理解,这样的偷窥让人心酸。所以有人说:“当你偷窥时,见不到谎言。因为他们见不到你,所以就不会对你撒谎。”

  电影《杜鲁门秀》中,真人杜鲁门终于发现真相,于是他在某一个清晨突然消失。他的失踪不仅引起电影中其他角色的惶恐,也让看电视的人无所适从。对于习惯看“杜鲁门节目”的观众来说,偷窥杜鲁门的生活就是他们全部生活,有一天被偷窥者消失了,他们的生活支点也随之崩溃。《纽约故事》的作者米切尔说:“我们的身后都有一双窥探者的眼睛,因为我们迷失了感受的尺度,总认为能从他人身上找到生活的真相。”

  人际壁垒的形成,使人们原来正常窥视的目光受到了遮挡,当你站在自家阳台上向外眺望时,看到的只是同样毫无表情的屋顶和同样封闭的“火柴盒”,视觉受阻造成了心理压抑,而被压抑着的欲望总会反弹,它要寻求另外的形式迸发出来。所以,偷窥并不总是无聊。

  偷窥与监视

  偷窥和监视都是在隐蔽的状态下观察别人的活动,但终因目的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它们的关系微妙界限模糊,有时的确讲不清。譬如酒店在房间安装摄像头完全可以说是为了防止卖淫嫖娼,而我偷窥你则是因为怀疑你是个特务,偷拍璩美凤的理由更充分――捉奸要捉双。

  据说北京某学校在课堂上安装了监视器,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也便于管理了。但是广州一所学校却因为监视器的镜头对准学生宿舍而引起学生极大的不满,学生说学校侵犯了隐私权,而校方则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学生逃课。还有一名男职工因为无法忍受工厂将监视器安装到厕所,以致每次上厕所都要捂住私处,最终将工厂告上法庭。身为白领的邱小姐则说:“办公楼的每一条过道上都安装有监控摄像镜头,进进出出总感觉好像被一双双眼睛盯着,没有安全感。”为了公共安全而安装在公共场所的监视器,反而让这里的人失去了安全感。

  在监视引起许多麻烦的同时偷窥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最出名的偷窥是希区柯克的《后窗》,受伤后百无聊赖的的记者,居然通过偷窥发现了一起杀人案;而电影《偷窥》中调戏未成年继女的男人,也因为洛纪的揭露而停止了他的罪恶。

  前不久还通过了一条法律:未经对方同意私自拍摄、录制的视听资料可以用作呈堂证供。紧接着,广东茂名一个干部就因为被偷拍到索贿和嫖娼而受到查处。看来偷窥也合法。

  不过,不管怎么说,一个“偷”字已将“偷窥”这种行为定位在鬼鬼祟祟、阴暗和不道德之上;而监视则是一种工作,对于职业监视员来说,他们非但享受不到窥视别人秘密的乐趣,相反还十分枯燥。总而言之,偷窥是对权利的侵犯,而监视则是对权利的保护。

  前段时间,陕西延安出现过一个案件,一个男子因和妻子在家中看黄碟,而被派出所拘留。但是法学家们则一致认为,公安局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所谓举报人则完全是个偷窥者。中国刑法学会理事、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系主任贾宇博士说:“法律不应介入到人家夫妻生活这一最隐秘的私人空间,如果公共权力这样随意地介入私人生活的范围,甚至夫妻的性生活,那简直令人难以想象。”看来我们急需明确界定的不只是“偷窥”与“监视”,还有“隐私”。

◎ 相关文章:
-窥淫癖
-偷看女厕所的“窥淫癖”
-窥淫癖的表现与治疗

全文共6208字节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zone.alingn.com
文章来源:阿里地带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

You may also like...